食用菌的形態結構及分類
發表于 : 2022-12-13
瀏覽網頁 : 3832
食用菌的形態結構及分類
盛友友集團網站可大量供應各種食用菌,是大型的食用菌供應商。
一、菌絲體 1、絲體的來源 孢子是微小的繁殖單位,在適宜條件下萌發形成管狀的絲狀體,每根絲狀體叫菌絲。菌絲通常是無色或有色,由頂端生長,在基質中蔓延伸展,反復分枝,組成菌絲群,通稱菌絲體。 2、 菌絲體的雙核化和子實體的形成 單核孢子萌發時產生一根菌絲,即初生菌絲,這種菌絲開始時是多核的,但很快產生隔膜,使每個細胞各具一個細胞核,又稱單核菌絲。單核菌絲不能形成正常的子實體,必須進行雙核化后由雙核菌絲發育而成。 單核菌絲的雙核化是通過“同宗接合”或“異宗接合”方式進行。 同宗接合-------指在同一孢子萌發后長出的單核菌絲互相接合時,彼此之間的原生質和細胞核結合在同一個細胞中(質配)形成雙核菌絲,這種單核菌絲為雌雄同株,稱自交親和。少數食用菌屬這種類型,如蘑菇、草菇等。 異宗接合-------指由兩個具有不同性別的孢子所產生的單核菌絲之間進行質配。同性間永不親和,不能形成子實體,這種現象稱自交不育。大多數食用菌屬這種類型。 初生菌絲形成次生菌絲,即進行雙核化,與初生菌絲相比:具有兩個細胞核,菌絲體較粗長,可作為繁殖材料,可形成子實體,存在時間最長。 鎖狀聯合-------是雙核菌絲繁殖的一種特殊形式,通過這種聯合,菌絲體不斷擴大生長。其過程是:最先在兩個核之間生出一勾狀凸起,其中一個細胞核移到咀狀處,一個留在細胞基部,兩個胞核同時分裂產生四個子核,隨后,勾狀突起中的兩個核,其中一個仍留在勾中,另一核進入菌絲細胞前端,原來留在菌絲細胞中的兩個核,一個向前移動,另一個留在基部,此時,勾狀突起向下彎曲與菌絲細胞壁接觸,接觸處胞壁溶化,成橋形,同時勾狀突起的基部生一隔膜,最后,勾狀中的核從菌絲壁溶化處進入菌絲細胞,在橋下方內生一橫隔膜,將菌絲細胞分裂成兩個子細胞。鎖狀聯合使每個子代細胞都含有來源于父母親本的核,當菌絲[敏感詞]繼續向前伸長,新的鎖狀聯合又開始進行。 子實體的形成:單核菌絲-----雙核菌絲-----三級菌絲(組織化)---子實體。 3、 休眠體 (1)概念 是在環境不良期間停止活動或停止同化作用的一種菌體,通常以休眠孢子、菌絲體團或菌核方式來實現。 (2) 休眠體的類型 休眠體包括休眠孢子、菌核、菌索等 休眠孢子:如草菇的厚垣孢子。 菌核:由菌絲體的菌絲相互緊密纏結在一起而成的菌絲組織體。 菌索:菌絲體纏結成繩索狀。 二、子實體 1、 子實體的類型 如傘菌類型、耳菌類型、子囊菌類型等 2、 子實體的構成 由菌蓋、菌褶、菌柄、菌環、菌托等幾部分組成。 (1) 菌蓋 為食用菌的主要食用部分。(2) 菌柄 具有植物莖干功能,可輸送養分和水分。(3) 菌褶為孢子產生的場所。 菌褶與菌柄的著生關系: 離生:如草菇、蘑菇等。 彎生或凹生:如香菇。 延生或垂生:如側耳。 直生或貼生:如鱗耳。 (4) 菌環 部分食用菌具有,是內菌幕殘留在菌柄上的環狀物。 (5) 菌托 部分食用菌具有,是外菌幕遺留在菌柄基部的袋狀物或環狀物。 三、形態發生 由擔孢子萌發,經過單核階段的初生菌絲至雙核化后的次生雙核菌絲,最后達到生理成熟的雙核菌絲(三生菌絲)形成子實體。 在眾多擔子菌中,子實體的發育方式可分為四種類型:裸果型、被果型、假被果型、半被果型。 1、 裸果型如耳類、平菇、靈芝等。 2、 被果型如馬勃屬、禿馬勃屬 3、 假被果型如虎皮香菇、牛肝菌、紅菇等。 4、 半被果型在蘑菇目中很常見 四、大型真菌的分類 全世界已知有食用菌有2000多種,我國已知達600多種以上,屬子囊菌亞門盤菌綱(含塊菌目、盤菌目)、擔子菌亞門(含層菌綱、腹菌綱)。 五、毒菌及其識別 1、 菌種類及識別 (1)鵝膏屬毒菌:多毒菌是鵝膏屬種類。共同點是孢子印白色,菌褶離生,有菌托,常有菌環。 毒鵝膏:菌蓋表面灰褐色至暗灰綠色,菌環上位,菌托大,苞狀。 2、 毒菌毒素(1) 原漿毒素(2) 神經致幻毒素(3) 血液毒素(4) 胃腸毒素